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3

作者:暂无联系方式
更新时间:2018-05-24 00:00:00
持冷静。

    十一世纪后半,在衣川堤上发生了一场日本最典型的战役。东国军战败溃逃,统师安倍贞任也随军逃亡。但敌将欲将他俘虏,于是对他大叫:“下马免死!”

    但安倍贞任掉转马头,与敌将说道:“忠义乃武士天职,岂可背弃?”

    此时,敌方大将义家示意放贞任离去,别人问义家为何放走敌方大将,他说道:“在我军强攻溃败的情况下,仍能如此沉静,我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武士受辱!”

    尼采说:“能以敌人而自豪者,便能视敌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正表现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为武士者,与平日就重视勇气与名誉的人为友,战时也要求与这样的人为敌。

    勇气表现到极至时,便近乎“仁”。

    第五章 没落与复兴

    武士道虽然看上去远离了当代的日本人,但其实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形式上的没落,并且永远不可能从形式上复活了,但是,作为一种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为可靠的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外衣,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

    如果认为,日本作为“商人国”跟以往的“武士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就错了。日本是一个最善于保留和发展传统的国家,从日本可以将原始的巫术文化发展为国家神道文化、并使它至今盛行之至,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位叫天谷直弘的右翼份子就有这样的结论:如果日本作为“商人国”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增强日本的利益,那就该从“商人国”摇身一变成“武士国”。

    日本很聪明的保留了武士道传统,并应用到现代的工作场所,他们能在和平时期,唤起战时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义和牺牲奉献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这么一个强烈武士道民族主义的国家,日本人想到的总是他们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一种由国家指导的武士道资本主义。武士道却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了。

    武士道不但重视教育,还强调武士道的魔鬼训练。日本不鼓励个人表现,反而设法尽量让每一个学子都能获得必要的语文和数学能力。教师地位崇高、社会尊师重道。

    但由于过分强调合作性,个人的思想极端压抑,不鼓励创新,教育则强调死背与“集体思考”。导致了现代日本人过于注重团队,而缺乏个人能力。

    个人认为,武士道的思想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整个民族的团结一气。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思想,不断的发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后性,也可从上文略知,所以这样的思想对日本的周遍国家带来了灾难,也扼杀了许多人的个性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权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现在还没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时至今日,日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也受武士道的影响。日本与邻国也常有摩擦,作为中国人当然恨日本,但我们是不是找找对日本的对策,这比“恨”有用!

    作品相关 序章 第3

    (更新时间:2004-6-15 9:00:00  本章字数:1637)

    剖腹指南---日本文化刨析

    剖腹指南---日本文化刨析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剖腹的种类和方法。

    剖腹的种类,主要包括――

    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剖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

    十字形腹图解

    三、剖腹方法详解。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窍需要掌握。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

    作品相关 序章 第四

    (更新时间:2004-6-15 9:04:00  本章字数:13054)

    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1]百济大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朱子学成为官学。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日本的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造成了日本儒学的全盛期。有的日本学者说,日本儒学史“可以看作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2]

    然而,日本儒学并非了无特色。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在吸收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国儒学思想时,如同人体吸收食物养分一样,不可能生吞活剥,必然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排斥、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的固有特色,以及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决定了选泽与消化的取向。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因而,从日本儒学所具的特色,我们便可窥见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本文即试图通过比较中国儒学与作为其变形物的日本儒学的异同,阐释日本儒学的特色,借以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

    一

    中国儒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相比较,是不太热衷于抽象的本体论的讨论的,而相对地注重人生哲学与人的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

    中国的原始儒学以伦理。政治学说为中心。象孔子所讲的“道”,主要指“人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这表明孔子尚未把外在自然和内在人性心灵的形上学思考作为其主要问题

    。不过,到了战国时代后期,便形成了超越感觉与经验的、贯穿自然、社会、人生的儒家世界观。形成于战国后期的《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这里所说的“道”是超越感觉与经验的,是指作为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道”,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这显然是有关世界观的抽象哲学思考。不过,“阴阳”范畴又经常与日月、天地、男女、君臣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西方哲学那种纯粹思辨的逻辑范畴,它们仍然与特定的人们的感性条件、时空、环境和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

    西汉董仲舒把《易传》的世界观、战国时代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学说结合起来,讲“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并将“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五行,构成一个统一的宇宙论图式。这个宇宙论图式当然包含有非理性的神秘教义,不过也包含

    有许多理性的、对经验知识的组织、概括和抽象。

    到了宋代,程、朱等理学家们吸收与改造佛教特别是华严宗和禅宗的精巧完整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及道教的宇宙化生说,从本体论、宇宙论方面为儒家的人性论、伦理学建构抽象的哲学基础,终于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规模最为宏大严整,分析最为细致精密的思辨哲学体系――“理学”。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十)这里的“理”是与万物同存,但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但是,朱熹又认为“理”也有与经验事物相联系的自然规律与道德标准的意义。他说:“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其序,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理则为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一)这就是说朱熹看作本体存在的“理”并不象康德的“绝对命令”那样是不可解释、无所由来的先验的纯粹形式,而是与人的感性存在、心理情感息息相通的。“理学”的这种理性虽未能发展为西方哲学那种纯思辨的理性,但它毕竟具有许多思辨性的内容。

    日本的儒学则有所不同。除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受到中国《易传》和《淮南子》等的影响,曾对宇宙生成及其演变次序进行过推测之外,[3]奈良、平安时代的早期儒学主要表达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罕见有关世界观的抽象思考。

    在镰仓、室町时代,朱子学虽已传入日本,但它是佛教的附庸,也罕见儒学的独立的抽象世界观思考。在室町时代后期,儒学教育机构足利学校虽曾以易学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所进行的易学教育,与其说是作为儒学世界观的易学,莫如说是作为占卜的易学。[4]足利学校的不少毕业生利用其所学的易卜知识,为战国大名布置军阵和攻守进退作占卜,实际上发挥了军事顾问的作用。这些儒学者并无兴趣进行世界观的抽象思考。

    进入江户时代,日本儒学摆脱佛教而独立,这为日本儒学者展开独立的理性思维创造了条件。然而,日本的儒学者尽管接受了具有强烈思辨性质的中国宋明理学,并对其表示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