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26

作者:易中天
更新时间:2018-03-23 15:00:00
荡。厦门人似乎不需要在思想上转什么大的弯子,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所有这些突变和沧桑。厦门,就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漫不经心地就度过了“女大十八变”的青春期。

    于是,厦门人的文化性格中,便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

    比方说,厦门人是保守呢,还是开放 便很难说。一方面,厦门人的确很保守,很封闭。他们消息不灵通,而且似乎也并不想灵通起来。尽管厦门有着相当好的通讯系统和网络,但在特区建设中却并未很好地把信息当作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厦门过去不是、现在也仍未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厦门街头的早点小吃,几十年一贯制地只是面线糊、花生汤、沙茶面那么几种,远不如上海和广州丰富,更逞论引进新品种。风行全国的川菜只是靠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进厦门,西安饺子宴则终于落荒而逃。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有了北方饭店湘菜馆之类,而且和广州相比,生意还不怎么样。这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口味(怕麻辣)问题,事实上许多吃过川菜的厦门人也完全能够予以接受。问题在于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尝试一下。不敢,或不愿,或不屑尝试新口味(包括一切新事物),才真正是厦门的“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厦门人又是非常开放的。在同等规模的城市中,厦门大约最早拥有了自己全方位开放的国际机场。这一点直至今天仍为许多省会城市所望尘莫及。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一进厦门,就大受欢迎,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看来,在厦门,对外开放比对内开放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比接受中原文化更便当,这可真是怪事!

    又比方说,厦门人是胆大呢,还是胆小 也很难说。一方面,厦门人常常会给人以“胆小”的印象。“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上海人什么国都敢出,广东人什么钱都敢赚,东北人什么架都敢打,武汉人什么娘都敢骂”,甚至连那些同在闽南地区的石狮人或晋江人,也还有“什么私都敢走”或“什么假都敢造”,厦门人敢什么?好像什么也不敢。但是,另一方面,厦门人的胆子又并不小。两岸对峙时,炮弹从屋顶飞过,厦门人照样泡茶,你说这是胆小还是胆大?不好说吧?

    依我看,厦门人并不缺乏“胆量”,但缺乏“闯劲”;并不缺乏“定力”,但缺乏“激情”。甚至连厦门人自己也承认,“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不属于厦门,而是闽南其他地区如晋江人、石狮人的精神。厦门人的精神,恐怕只好说是“爱泡精神”。他们实在是大爱泡茶 “爱泡”远远超过“爱桥”,以至于厦门医院的病房里会贴出“禁止泡茶”的告示,而一位厦门作家也会激愤地说:“别的地方是‘玩物丧志’,我们厦门是‘泡茶丧志’!”小小一杯茶,当然泡不掉闯劲和激情,但如此地钟爱泡茶,岂非证明了他们多少缺乏一点闯劲和激情?

    总之,厦门人的“胆小”不是“胆小”,而毋宁说是“慵散”;他们的“胆大”也不是“胆大”,而毋宁说是“无所谓”。也许,他们看惯了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斗转星移,深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道理,变得什么都无所谓 我不知道厦门人那种见惯不怪、处变不惊、满不在乎的心态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反正,不管有多少风云变幻,鼓浪屿琴声依旧,厦门岛涛声依旧,厦门人也泡茶依旧。“悠悠万世,惟此为大,泡茶。”深圳飞跃就飞跃吧,浦东开发就开发吧,不起眼的温州、张家港要崛起就崛起吧,厦门人不否定别人的成绩,但也不妄自菲薄或自惭形秽,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紧迫感,觉得这些事有多么了不起,而只是平静地看他们一眼,点点头,然后低下头去喝他们的茶。

    也许,这都因为岛城厦门实在是太美丽、太温馨

    美丽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谁不希望自己美丽一些 但是,对自己美丽的欣赏,却很可能由自恋发展为自满,又由自满发展为自足。同样,小巧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如“大有大的难处”,小也有小的便当。大与小的优劣,从来就是辩证的。小城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但也容易造就眼界不高视野不阔心胸不开朗。温馨当然也很好。温馨如果不好,难道剑拔弩张、杀气腾腾,或者冷若冰霜、水深火热就好么?但是,生存和发展的辩证法却又告诉我们:“不冷不热,五谷不结”,过于温馨,会使人心酥腿软,豁不出去,当然也就难得大有作为。其实,在许多方面,成都与厦门不乏相似之处。成都号称“天府之国”,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上,清泉流翠,黄花灼眼,金橘灿灿,绿竹漪漪。远离战火的地带,四季如春的气候,丰裕繁多的物产,富足安逸的生活,再加上千百年文化的熏陶,使成都出落得风流儒雅。但是,成都人却并不满足于安逸和温馨。在走不出去的情况下,他们就用麻辣来刺激自己,以防在温馨安逸中混灭了生命活力。所以成都人(广义一点,四川人)一旦走出三峡,来到更广阔的舞台上,便会像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湖南人、山东人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厦门人,能行么?

    厦门人常常会自豪地宣称:厦门是中国最好的地方。我愿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证明此言不诬。可不是么?北京太大,上海太挤,广州大闹,沈阳太脏,南京太热,天津大冷,成都太阴,三亚太晒,贵阳太闭塞,深圳太紧张,而别的地方又太穷,只有厦门最好。我来厦门后,不少亲朋故旧来看我,都无不感叹地说:你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养老的好地方。(图三十六)

    的确,厦门确实是养老的好地方,却很难说是干事业的好地方。不少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到厦门后,终于憋不住,又跑到深圳或别的什么地方去 平心而论,厦门人的事业心的确并不很强。他们眼界小,野心小,胆子小,气魄也小。心灵的半径,超不过厦门60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考大学,厦大就行;找工作,白领就行;过日子,小康就行;做生意,有赚就行。厦门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回到厦门,找一份安定、体面、收入不太少的工作,很少有到世界或全国各地去独闯天下,成就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雄心壮志。甚至当年在填报志愿时,他们的父母首先考虑的也是能否留在或回到厦门,而不是事业上能否大有作为。总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舒适感而不是成就感,更多眷恋的是小家庭而不是大事业,更为看重的是过日子而不是闯天下。

    因此,当厦门人自豪地宣布:“厦门是中国最好的地方”时,他无疑说出了一个事实,同时也不经意地暴露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试想,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最好”了,他还会有发展,还能有进取么?

    实际上,厦门不如外地的地方多得很。

    比如说,厦门就没有北京大气和帅气。北京雄视天下,纵览古今,融会中外文化,吞吐世界风云,那气魄、那气派、那气度、那气象,不但厦门永远都望尘莫及,而且生活在这美丽温馨小岛上的厦门人,即便到了北京,面对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也未必能真正深刻地体验到这些。他们多半只会挑剔些诸如北京的风沙太大、出门太难、“火烧”(一种饼)太硬、“豆汁”太难喝、到八达岭玩一回太累之类的“毛病”,然后嘟囔一句“还是厦门好”便回家。认为什么地方都没有厦门好,这正是厦门人的不是。

    厦门没有北京大气帅气,也没有广州生猛鲜活。广州好像是一个精力过剩的城市,永远都不在乎喧嚣和热闹,永远都没有睡眠的时候。一进广州,一股热潮就会扑面而来。当然,广州的拥挤和嘈杂也让人受不 但广州的活力却令人向往。更何况,广州人拿得起放得下。要革命便北伐,北伐失败了便回来赏花饮茶。厦门人放倒是放得下,可惜不大拿得起。要他们北伐一回,准不干。所以广州(也包括广东)可以一次次走在前面,厦门却一回回落在后面。难怪鲁迅先生当年在厦大没呆多久,便去广州了,其中不是没有原因和道理的。

    厦门不如上海的地方也很多,因为上海毕竟是“大上海”。尽管上海人被讥为“大城市、小市民”,也尽管厦门人出手比上海人大方,待客比上海人热情,但并不因此就成为“大市民”。厦门人在上海人面前多少会显得“土气”,露出“小地方人”的马脚(比方说那一口闽南牌的普通话就带有“地瓜味”),就像菲律宾、新加坡见了大英帝国一样。小平同志南巡时曾感叹于当年未把上海选作特区,但不是特区的上海却并不比早是特区的厦门差,而近几年来浦东开发的速度又让厦门望尘莫及。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应从两地的文化和两地人的素质去找原因。总之,不管上海的市民是如何地“小市民”,再大度的厦门人,却也无法使厦门变成“大厦门”。

    其实,厦门和厦门人不如外地和外地人的地方还多得很。比方说,厦门不如西安古老,不如深圳新潮,不如武汉通达,不如成都深沉,不如天津开阔,不如杭州精细。又比如,厦门人不如东北人剽悍,不如山东人豪爽,不如河北人开朗,不如湖南人厚重,不如陕西人质朴,不如江浙人精明,不如四川人洒脱,不如贵州人耿直。即便美丽温馨,也不是厦门的专利:珠海、大连、苏州,美丽温馨的小城多着呐!甚至如福建的长汀、湖南的凤凰,虽不过蕞尔小邑,上不了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其独特的风情和韵味,也不让于厦门。

    如此这般说来,厦门人,你还能那么怡然自得、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么?

    事实上,有可能会阻碍厦门发展的,便正是厦门人那种根深蒂固的“小岛意识”。岛原本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只要想想英伦三岛、日本列岛上人和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的区别,便不难理解这一点。厦门岛上人当然不是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但也不是英伦三岛、日本列岛上人,总体上说他们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人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最奇怪的,是对岛内的厦门大学,也不承认是厦门。厦大的人进城,要说“到厦门去”,则所谓“厦门”,便只不过岛内西南一小角 至于鼓浪屿上人,则坚决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看来。越是“岛”,而且越“小”,就越好。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岛意识”。这样狭窄’的眼界,这样狭小的胸襟,是很难能有大气派、大动作、大手笔的。

    显然,要想把厦门建设得更好,要想创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我们就必须走出厦门看厦门。

      四 走出厦门看厦门

    走出厦门看厦门,就是要跳出小岛,放开眼界,以比较超脱的态度和比较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厦门的成就、问题和前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促于一角,局限于一地,岂能有高屋建领的认识?《厦门日报》曾以“跳出厦门看厦门”为题展开讨论,想来用意也在于此。但我之所以说“走出”而不说“跳出”,则是因为只有“走”,只有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走,才能真有感受,真有体验。

    然而,厦门人最大的问题,恰恰又在于他们总是走不出去。

    在全国各城市的居民中,的确很少见到像厦门市民这样不愿出门的人 中国人安士重迁,好静不好动,终身不离故土的人不在少数。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就当代有文化的青年人而言,他们倒更多地是“出不去”,而不是“不想出去”,或者自身的条件限制了他们不敢去想,“想不到”要出去。像厦门这样,公路铁路、海运空运齐全,手头又比较宽裕,却仍然拒绝出门的,倒真是少数。不少厦门人终身不离岛,许多厦门人不知火车为何物。厦门的旅行社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组团出厦门要比组团进厦门难得多。不要说自己掏钱去旅游,便是有出差的机会,厦门人也不会多么高兴。如果去的地方差一些,还会视为“苦差”而予以推托。这显然完全是错误观念在作祟。一是认为天下(至少中国)没有比厦门更好的地方,到哪里去都是吃苦;二是认为外地怎么样,与我没有关系,看不看无所谓,看了也白看。所以,厦门人即便到了外地,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除了“还是厦门好”以外,他们再也得不出别的结论。

    到外地出差、旅游尚且如此之难,要他们到外地工作、上学,就更难 每年高考,厦门成绩好一点的考生,往往会一窝蜂地报考厦门大学,连清华北大都不愿去,更不用说别的学校 他们其实也知道,比如西安交大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好的,但他们就是不想去,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厦门。如果厦门没有好学校倒也罢 既然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为什么还要到外地去?他们想不通。一位家长曾瞪着眼睛问我:“到外地上学又怎么 毕业后还不是要回厦门工作!”我不懂她所说的“还不是”有什么根据。谁规定厦门的孩子毕业后就该在或只能在厦门工作,就不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工作 “青山处处埋忠骨”,“天涯何处无芳草”,谁说只能在厦门工作来着?看来还是自己“划地为牢”。

    其实,世界大得很,世界上的好地方也多得很,并非只有厦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