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32

作者:黄志坚
更新时间:2017-10-25 17:42:38
大家都是匆忙地拿水或灭火器去灭火。《增广贤文》上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优。”对于那些无聊的恶语中伤,对于那无须争的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根本不需求去理睬,让其自觉没趣。否则,凭意气用事,在小事上不肯退让,则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苦恼。理智的活出自我生活中的人们常常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也会从这从那受到各种各样的气,但如果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事情最终会搞得焦头烂额。无数的经验表明,不理智的作出决定,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魏大臣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一次,诸葛亮出兵伐魏,进军至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筑垒抵御。当时,蜀国大军出动,粮草有限,利在速战,司马懿则坚守不出,以待时机。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给他送去了妇女的服饰,以侮辱他。讽刺他胆小如女人。但他看到后只是佯装恼怒,却始终按兵不动。诸葛亮也就没有办法了。最后,诸葛亮看同魏军长期相持,难以取胜,心力交瘁,加之过度操劳,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蜀军只好退走。由此可见,是否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苏轼曾指出:“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有所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血与火凝结而成的至理,身处逆境者更需要具备这种性格。

    第191节:谬误44由着性子来,才能活出自我

    人生就像行驶中的汽车,车轮的快慢似人生的节奏。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快,出现错误的频率越高,于是就越需要控制。失去控制的车轮常常会翻出正常的轨道;失去控制的人生最终会使你失败。而理智的思考则是最好的控制之法。康熙皇帝刚刚登基时,为了能够擒拿权臣鳌拜,处处忍让,最终抄了鳌拜的家,并用同样的方法战胜了吴三桂、郑经、葛尔丹,成为一代圣君。正如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的小小的克制也能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人要适时息怒,不管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局面,也能忍耐;不管是遭到什么样的挑衅,也能平心静气;不管处于什么样令人厌烦的境地,也能心地坦然;不管是面对多么嚣张和恼怒的人,也能心平气和。如果能做到这些,人便能增加自信,赢得他人尊敬,从而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游刃有余地生存。解套心法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成功的最大敌人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学会控制欲约束自己吧,要知道成功往往属于理智思考的人。

    第192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如果你喜欢江南细腻的山水,可有人偏要让你住到粗狂风沙的塞外去;如果你嗜好“粤菜”的甜润,偏有人请你饱餐川菜的火辣;如果你喜欢过乡村过悠闲的生活,然而偏偏有人带你在城市嘈杂混乱的街上闲逛……你会开心么?不会,但是别人是故意和你的喜好做对吗,不是。只是很多时候,之所以会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开心,主要是人们错把自己的喜好当作了别人的喜好,错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了别人。凡事不要“以己度人”孔子有句至理名言,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处世、且可以终身奉行的真理:自己所不希望的、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这的确是一种宽和、大度、风雅的高尚行为。然而,“以己度人”也是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庄子》中有一个被称为爰居的故事。爰居是一只美丽、歌声动听、舞姿优美的海鸟,楚王于是将它捉来,为它建最华丽的宫殿,做最美味的佳肴,请来最优秀的舞娘为它跳舞。总之楚王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给了爰居。但是,爰居还是郁郁而亡。因为楚王喜欢的东西并不是爰居所好,所以给了也是白给。现代人尤其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常常犯了和楚王一样的错误,把自己喜欢的、认为是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了孩子的需求――带孩子买他自己的东西,无论小孩多么喜欢的东西,只要大人认为难看就不可以买;去公园,也要去大人指定的公园;再大一些,上兴趣班,也是在大人的兴趣范围内做选择;上学了,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以己度人”,或者凭自己的想象一厢情愿地代替孩子做事。很多人将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就寄望于下一代;自己童年存在的某种缺陷,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补偿。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应该做的都强给了孩子。把我们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判断事物,按自己的想法去估计别人。正如吃饭时喜欢给别人夹菜的人,夹到别人碗里的有时只是自己喜欢吃的菜。人们把自以为正确的、有益的、快乐的东西给了孩子,可是却没有发现,这些所谓正确、有益、快乐只不过是你自己的观点。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恩爱的生活了几十年。吃饭时,老头儿总将鱼头给老太太,老太太总将鱼尾给老头儿。其实老头喜欢吃鱼头,老太太喜欢吃鱼尾。他们就这样做了几十年,把各自喜爱的东西给了对方。直到有一天各自说出自己的爱好时,才知道美好的心意变成了终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已经不能吃鱼了。像这样甜蜜的“己所欲”,也最好“勿施于人”。

    第193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自己喜欢从事某种工作,总是希望他的亲友也从事这种同样的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殊不知,对他的亲友来说,可能是一件不感兴趣甚至是痛苦的事。比如抽烟喝酒打牌,是你所喜欢的“己所欲”,要“施于人”,你随处一支烟,快活如神仙,不仅影响自己的建康,也影响别人的建康。你喝酒半斤八两不醉,打牌三天两夜不累,要别人陪你,别人可要受罪。这样的“己所欲”,当然要“勿施于人”。要做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很难吗?其实不难,只要你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就能做到不施于人了。有一位作家,当年曾被他的父亲逼着学中医。因为他的父亲在当地,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医,很受人们尊敬,所以他也希望他的儿子作一名中医,希望他的儿子比他做得更出色。可是他的儿子对中医毫无兴趣,因此他在父亲的眼中成了一个典型的逆子。这个儿子其实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就是造型设计,父母就不明白了,那种东西能比得上医生的职业高尚,比的上医生的收入高吗。后来儿子只好搬出去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父亲连见儿子一面都难了,父亲是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好心怎么就成了驴肝肺。父亲的意愿是好的,只是他不明白,他喜欢的儿子却不一定也会喜欢。他错就错在,拿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儿子的喜好,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儿子。你说他有大错吗?也没有。但是却弄得自己和儿子都不开心。幸福也好,成就感也好,都是自己的感受,但是却未必是众人的感觉。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衡量的标准因人而定。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正如不希望别人用他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一样。在狗的眼里,全世界都是骨头中国有句老话:在狗的眼里,全世界都是骨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兴趣或意志按狗打量世界都是骨头的思路去处理,看到的将是一个多么单调的世界!

    第194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举个例子来说,在动物园中,我们经常看到饲养员训练动物时,用食物来做奖励。海豹吃的是鱼,猴子吃的是香蕉,长颈鹿吃的是草。同理,我们就要明白,要给兔子喂白菜,给小鸡喂虫子,给老虎喂肉,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激励。如果我们将肥肉喂给兔子,把白菜给喂老虎,后果一定很严重!媒体曾披露过乡村代课老师李小棚的故事。李小棚很贫穷,月工资只有100余元,还被拖欠了两年未发;李小棚很勤劳,一个人教着好几个班;李小棚更艰苦,欠债6万余元,还要照顾家庭和精神分裂的妻子,放假去车站搬运石灰补贴家用……可是他善良,捡到了现金4000多元,不惜借钱到很远的镇上还给失主,还不留下姓名,不求回报,当失主坚持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愿望:给自己的学生每人一个香蕉。因为他的孩子们还从来没有吃过香蕉。可就是这样一个乡村代课老师,却被当地的媒体说成是做秀,也被领导说是为己谋利。这些人就像狗把世界打量成骨头一样,用自己被利益污染的眼睛观察着这个社会,怀疑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实践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重视”不是口头说教,而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做什么事情,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尊敬对方的选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百花齐放才能结善果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人看同一件事情也会因为时间,地点不同,看法也不同。尤其是在很多学术问题上就更是各有各的言论,各有各的看法了,如果我们处处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思想也就活跃不起来了,大家都要统一口径了,还何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有一次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谈到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的世界观的论点的评价,他不赞成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价。陪同人员将这个思想动向反应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认为应该和苏联的驻华大使谈一谈这个问题。毛泽东知道这个件事后,说:“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没有必要和大使谈,如果对于别人的不用意见企图完全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第195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毛泽东的信阐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学术问题上任何人都有权争论。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任何的意见,如果你不同意,谁都可以有异议。只有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喜好,不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才能使真理更明。人们的眼界也才能更开阔,思想更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见不得百花齐放的局面,认为那样是在破坏标准,他们觉得一切都应该有个固定的尺度,一切都应该按既定的标准来进行,这样的人习惯了别人以他们制定的标准来行事,习惯了别人活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如果社会上都是这样的人,那么人民的思想将会是僵硬的,社会将会是单一的。百花齐放提倡的就是要全方面看待一切事物,社会要多元化发展。忌讳的就是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解套心法很多人都觉得,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标准来行事,其实这样的思维是极其错误的。别人也有别人的活法和主张,凭什么要按照你设计的路线来走呢,放弃用自以为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才是真正的能人所为。

    第196节:谬误46为人刻薄,难以宽容他人

    谬误46为人刻薄,难以宽容他人很多人对别人的过失绝对不能原谅,假使别人对自己有丝毫的触犯,便揪住不放,穷追到底。其实,一个成熟的人,一人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人在该宽容的时候就要宽容,宽容是有力量的表现,而刻薄却是力量不足的流露。宽容有时给自己带来痛苦,但是那痛苦是短暂的。刻薄有时给自己带来快乐,但是那快乐也不会长久。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难免会有些恩恩怨怨。这时如果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必然会使矛盾激化,后果难料。仇恨永远与痛苦做朋友,宽容则与快乐做朋友。一个常怀有报复心理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快乐,他永远生活在猜疑、嫉妒、仇恨中,也就会永远痛苦。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因为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下去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