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8

作者:张宏杰
更新时间:2015-03-20 10:00:00
大脑在紧张地旋转,迅速地做着各种判断,以求拯救自己于危局。他沉着地回答着郭子兴的问话,神态恭敬,语言流利,逻辑周密,三言两语就使郭子兴确信他不是间谍。

      否极泰来。护城河边这意外的一遇,开启了朱元璋成功的序幕。郭子兴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年轻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不久,他就把朱元璋调到元帅府做了自己的亲兵。

      郭子兴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不断发现珍贵的品质。郭子兴发现这个年轻人头脑异常清楚,说话条理清晰,做事谨慎周密。在他身上,一点也没有年轻人常有的轻浮鲁莽,有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缺乏的沉着老练。使朱元璋注定出类拔萃的品质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着了手,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选择了军人生涯,他就强迫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个出色的士兵。郭子兴交给他几件事,都办得妥妥帖帖。出兵打仗的时候,这个年轻人也很勇敢,“从旁翼卫,跳荡无前,斩首捕生过当”,出色地履行了亲兵的职责。郭子兴尝试着叫他带小队出征,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身先士卒,而得到了战利品,从不独吞,总是和大家平分。时间不长,就成功地在小队里树立了威信。

      郭子兴知道他碰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渐渐地,他有些事,开始找朱元璋商量,让这个年轻人帮他拿拿主意。朱元璋的意见常常出他意料之外,然而经朱元璋分析解说之后,郭子兴又觉得确实很有道理。起义之初,集权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濠州城中,义军五位元帅名位相当,不分高下。传统中国人天生没有享受“民主”“平等”这些“普世价值”的习惯,五位元帅明争暗斗,各不相让。郭子兴在五位元帅中排位本来最后,却心高气傲,“素刚直,不屈人下”,和其他四人关系都很僵,有时甚至赌气不参加元帅会议。

      每逢这个时候,朱元璋就耐心劝解,说大事初起,大敌当前,军心不稳,一旦真的内斗起来,起义肯定失败。此时此际,只有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维持合作局面,等实力壮大了再想办法。再说,多参加元帅会议,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接触的机会多了,矛盾也就慢慢可以化解了。郭子兴听了,觉得还真是这么个理,于是就又穿戴整齐,出门会议了。

      时间久了,郭子兴对朱元璋越来越欣赏,以至于把自己的干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赤贫农民的儿子,前流浪汉和和尚,现在成了义军元帅的女婿。

      第三节 从士兵到军官

      虽然成了首领的干女婿,但初入义军的朱元璋当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这个小角色很快就发挥了大作用。

      至正十二年九月,原来占据着徐州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元军击败,在首领赵均用、彭大的率领下投奔濠州。名为投奔,这支队伍的兵力却远超过郭子兴部。而且赵彭二人起兵较郭子兴他们为早,在白莲教中的辈分更高,在教徒中的名气也更大,所以“鸠占鹊巢”,郭子兴等五人反倒成了配角。五位领袖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一团乱麻,这又来了两个外来者,而这两个外来者本身也不团结,结果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在没有用枪杆子一决高下之前,中国式的合作者只会在无穷无尽的猜忌、内斗、纠缠中煎熬。每当元军围城紧急之际,城内诸支起义军合成一气,共同对敌。形势稍一好转,就展开水深火热的残酷斗争。五位元帅暗暗分成两派,分别依附彭赵二人。郭子兴对脾气火爆的彭大比较服气,对看上去木讷内向的赵均用不那么看得起。不想赵均用面蔫心狠,怀恨在心,趁郭子兴出门上街之时,派人把他绑架了,秘密关押在郭子兴老对头、五位节制元帅之一孙德崖的祖父家里,准备好好收拾一顿。

      郭家一家上下闻听这个消息,慌了手脚,他们不知道郭子兴是被谁绑走了,也想不出到哪里找。大家聚在一起商议了半天,仍然大眼瞪小眼,谁也拿不出什么主意。

      朱元璋此时正率兵在城外打仗,闻听郭子兴失踪,急忙连夜赶回城里。

      郭家上下一见他,一个个牵衣痛哭。还是朱元璋头脑清楚,听他们说完情况后一下子判断出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说:“我公素厚彭而薄赵,祸必赵发,此非彭不可解。”那意思是,郭子兴平时亲近彭大,疏远赵均用,赵均用一定是绑架案背后的黑手。

      朱元璋说,只有利用彭与赵之间的矛盾,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带上郭家人找到了彭大进行投诉,又找出例证对彭赵关系进行了一番挑拨。彭大果然大怒,说:“我在此,谁敢尔!”立刻呼唤左右,带上亲随以及朱元璋等,四出寻找郭子兴,最后找到了孙德崖祖父家里。朱元璋率人爬上屋顶,揭瓦掀椽,下到屋里,只见郭子兴脖子上套着木枷,双脚系着镣铐,浑身已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个人七手八脚打开枷铐,把他背回家里。

      就在城内几方势力面临火拼之际,元中书左丞贾鲁率领大军包围了濠州城,濠州危在旦夕。几位领袖不得不同意讲和,共同守卫城池。他们凭借城高濠深,粮食充足,坚守了七个月,元军无计可施解围而去。

      元军撤围后,由于死伤惨重,兵源紧张,郭子兴遂命朱元璋回乡招兵买马。这一安排是由于在营救郭子兴过程中出了大力,郭子兴对朱元璋更加放手使用,有意提拔。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到老家。此时离他当初投奔红巾军,不过一年三个月,然而当初的落魄小和尚,现在居然成了红巾军的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绸缎衣服,出手大方,言谈挥霍,迥非昔比,也算得上衣锦还乡了,这个示范效应自然非同寻常。十天时间,就招了七百余人,把他们带回濠州交给郭子兴。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他为镇抚,并把这七百人交给他统率。从此,朱元璋正式成为一名带兵的小军官。

      这次招兵在朱元璋的崛起史上十分重要。朱元璋从七百人中挑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亲兵护卫。谁也不会想到,这次挑选后来成就了这二十多人在中国史上的鼎鼎大名: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与吴祯兄弟、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震、张翼、丁德兴、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这些大明开国元勋,都出自朱元璋的这批亲兵之中。除了耿再成、花云在开国前战死外,这些当初走投无路的泥腿子后来都跻身公侯之列。

      有生以来,朱元璋第一次在社会地位上有了擢升,老朱家五代以来,也头一次有人有了正式名字。因为重八这个名字实在是上不得台盘,所以改名德裕(元璋是后来再次改的),并起了个官号叫兴宗,取字国瑞。从此大家改口称他为“朱公子”,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有了地位,也有了可以看得见的前途。

      朱元璋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军人生活。朱元璋甚至发现自己原来天生就是一个军人。军人生涯固然风险最大,可是也收益最高。如果不是参加义军,很难想象,以朱元璋的出身和素质,会如此迅速地出人头地,在社会阶层上获得令人炫目的晋升。在参军以前,朱元璋的全部人生资本不过是一身力气,战争让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另外两项资本:头脑和勇气。

      在危机重重的战场之上,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朱元璋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发现,自己比大部分人更敏锐,更精明,更缜密。他总是能比别人更早一步,更高一层,更多几步地在复杂的形势中判断出事情的走势,他总是能轻松地猜透很多人的心理。他知道如何赢得上司的信任,如何赢得下属的拥戴。他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进,在什么时候必须退。他谨慎异常,这并不妨碍在关键的时候敢于冒险。事实上,他在战场上的勇气别人难及。这是因为他早就盘算明白了,在刀光剑影中,只有勇敢,只有以气势震慑住对手,你才有最大的几率生存下来。懦弱者反而死得更快。

      朱元璋有时也奇怪,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优点?其实很好理解。承平岁月,朱元璋有再高的智商和勇气也没有用。等级、地位、地主、政权,重重压迫着他,如同五行山压在孙行者身上,让他这些优势没有空间施展。他的智商只能用于在田间地头和穷朋友开开玩笑,他的勇气也仅止于在荒郊野外遇到野兽时心里不慌,对于改变他的命运并无作用。

      所以,战争真是太伟大了。它斩断了朱元璋身上的重重绳索,它颠覆了过去的一切常识,它开启了他的想象力。他的大脑有生以来头一次跳出了三亩地一头牛这个空间,发现一个普通人可以抵达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广阔得让人不敢相信:连彭大、赵均用那样的普通农民,现在居然都称了“王”。“王”是什么?是社会金字塔的第二层,再往上,那就是皇帝啊!

      彭大、赵均用都有可能当皇帝,他朱元璋为什么不能呢?

      第四节 以退为进,独立发展

      至正十三年冬,朱元璋向郭子兴提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把自己的七百名部下交给别人统率,自己只带领汤和等二十四名亲兵离开濠州,向南方去发展势力。

      郭子兴大惑不解:你在这待得好好的,我待你也不薄,你怎么要走?

      朱元璋回答说,我这正是为您老人家考虑。您想想,濠州城小首领多,你们七位首领挤在这,谁也施展不开,早晚有一天得火并。所谓狡兔三窟,我到外面去开辟一片新领地,万一濠州有事,您就可以远走高飞啊!

      郭子兴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放手让朱元璋离去。

      离开自己投奔的这第一支农民起义军独立发展,这是朱元璋酝酿已久的想法。他后来在《纪梦》一文中这样描写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前因后果:

      当时,予虽在微卒,尝观帅首之作,度之既久,甚非良谋。明年春,元将贾鲁死,城围解,予归乡里,收残民数百,献之于上官,授我为镇抚。当年冬,彭赵僭称,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识彼非道,数百人内率二十四名锐者,南游定远。

      也就是说,当朱元璋还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时候,他暗暗观察起义军首领们的所作所为,感觉他们得过且过,享受一天是一天,不是长久之计。而成了军官后,他判断彭赵二王也并非能成大事之人,自觉和他们一起混下去没有前途。所以才决定“南游定远”,自己开辟根据地。

      事实确实如此,赵彭二人的水平并不比郭子兴高到哪里,他们只热衷于抢劫财物,管理军队的唯一手段就是黑社会式的打和杀。朱元璋内心深处对他们很看不起。

      通过对彭赵二帅的了解,朱元璋已经明白全国各地那些名头极响的“王”、“帝”、“大元帅”们是怎么回事了。大部分农民领袖眼光短浅,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就是他们的最终奋斗目标。因此他们注定只能是革命道路上的铺路石,成不了大事。谁能成大事?得是他朱元璋这样的人。因为他天生拥有与众不同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凡事都用一生的长度来衡量。所以,他一眼看出其他人“燕巢幕上”的荒唐和可笑,毅然与他们决裂。

      南下发展,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自己的生命大局进行明确规划的起点。

      而一旦给他更大的空间,他的能力更加挥洒无余。南下的路上,朱元璋的江湖手段得以牛刀小试。出发不久,他听说定远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地主武装,孤军乏粮,在元军与起义军之间左右为难,不知投向哪一方为好。朱元璋亲自前去招降,到了张家堡,巧舌如簧,封官许愿,这支武装的首领大为心动,答应三天后来投朱军。朱元璋大喜,回去等候。不料第二天,又有另一支起义军前去招降这支武装,条件比朱元璋开出的要好,他们变了卦,准备他投。朱元璋一听到消息,当机立断,骑马赶到张家堡外,派人去请首领,说有要事相商。首领一到,朱元璋立刻缴了他的械,派人把他押回朱军,然后又派人到张家堡,说首领又变计,转投朱军。手下不知是计,三千义军放火烧了兵营,跟随而来。首领无法,只好承认了既成事实。就这样,三千地主武装被朱元璋软硬兼施,用欺骗手段招降成功。

      朱元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灾荒赶得走投无路的农民,“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岗”。大军向南,一举攻下了滁州,队伍发展到了三万人。

      就在朱元璋兵势大张之际,郭子兴却陷入危局。原来两虎终于难共一山,正像朱元璋所预测的那样,彭大与赵均用火并,彭大被干掉。郭子兴落入老对头的手里,只因赵均用顾忌朱元璋在滁州的三万兵力,才没敢动手收拾郭子兴。郭子兴不安于位,请求赵均用放他去守滁州。朱元璋也派人花钱买通赵均用的左右,让他们帮郭子兴求情。赵均用居然恩准,郭子兴逃出虎口,带领自己的一万人马来到滁州,朱元璋交出兵权,重受郭子兴节制。郭子兴眼看自己兵势大盛,队伍旗帜鲜明,军容整肃,不禁大喜。

      第五节 厚黑手段与精明头脑

      按理说,朱元璋现在是郭子兴手下最大的功臣,理应加官晋爵,专心倚任:现在郭子兴麾下四万军队,四分之三是朱元璋手创。然而,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奇怪,朱元璋功劳越大,郭子兴对他的感觉就越复杂。这个干女婿的能量实在出乎他的意料。这个小部下当初

友情链接